近年来,猝死已经继自杀之后,成为大学生的第二大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通常人们认为猝死是因为现在大学生的不规律生活习惯并且缺少运动,通宵娱乐、熬夜上网,还有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已成为普遍现象。其实除了这些原因,运动中猝死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前几天,同济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在打篮球时不幸猝死。
人们习惯性的认为运动是好事,可以让身体更健康,却很少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没有慢性疾病或者先天疾病,身体能承受多大强度的运动几乎一无所知。
运动猝死主要有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当中最为常见的猝死病因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和心力衰竭;脑源性导致的运动性猝死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硬化等原因。
运动猝死虽然没有运动损伤那样高的发生频率,但是它发生的突然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要远超过运动性损伤。下图为部分高校发生的运动猝死事件。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心源性猝死在运动猝死中所占比列最大,其次就是脑源性猝死。热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也有可能会导致严重中暑,甚至死亡。
学生运动猝死的特点
1.运动猝死发生的季节和时间节律主要为春秋两季和下午,这可能与大学学制有关,春秋两季初期正值学校开学之际,大学生又开始参加体育比赛,然而由于寒暑假期缺乏体育运动,此时机体还不能完全适应高强度、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容易出现运动猝死;
2.运动猝死的案例中女性比率要比男性低,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的概率为百万分之1.2到1.5,其中97%为男性。运动员的比例更高。而在我国大众健身运动人群中,猝死主要发生在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人群。
3.心理应激的影响较大。有几例运动猝死事件发生在体育加试或者测试中,运动量并不大,可能与当时的考试压力过大有关;还有一例是在篮球运动结束后打牌兴奋过度而死。
4.我国运动猝死年龄的峰值在20岁左右,比国外猝死的高危年龄40-50岁要低很多。
5.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易发月份依次为3月、11月、7月、4月、10月和12月。
运动猝死的两种类型
(1)心源性运动猝死
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心血管性疾患所致,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马方氏综合征等。诱发机制可能有:
1.人体在进行紧张剧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缺血若超过30min,有可能发生心肌缺血坏死。
2.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痉挛持续20min以上,也会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
3.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可引起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例如,运动时心肌钾钠离子的变化,可引起心肌的代谢性坏死;运动时血液游离脂肪酸产生的速率加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所引起的应急性改变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2)脑源性运动猝死
脑源性猝死主要是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引起的猝死,较少的还可见到脑栓塞、脑血栓引起的猝死。
诱发机制可能是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从而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杰姆斯·斯肯纳认为,在大脑额叶,存在着与心脏猝死密切有关的化学物质,可能是一种神经递质,也可能是一种酶。在应激情况下,大脑中可能突然产生大量的这种化学物质,使心律紊乱,失去控制,甚至导致心肌颤动,心脏骤停。但是迄今为止,研究者既没有找到确定的物质,又没能确定这些物质从大脑传递到心脏的路线。大脑致死的说法依然只是一种假说。
长跑如何避免猝死
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运动猝死发生比例最高的运动项目是跑步,占33.98%,其次是足球、篮球。大量对长跑猝死事件的研究发现,发生猝死的时间段,主要在半程段、冲刺时,以及到达终点之后。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运动猝死是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也就是说,不是停止运动就安全了。事实上运动后几个小时猝死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1)危险时刻:半程段
容易出现极点,“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往往会出事
长跑中出现运动极限点,简称极点。通俗地说,就是比赛进行中,人体感到最“难受”的阶段,心跳和呼吸加快并感到肌肉无力,意识中会出现放弃比赛的念头。这种状况往往在长跑进行到半程时出现,人们常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这种处理方式并不科学。经过专业训练的选手也许可以挺过去,但不经常从事长跑运动或者说身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往往容易在这个时候突发病症,导致晕厥、甚至猝死等意外。
正确方式:当面对极点时,跑者应该适当放慢速度,减小身体的负担,等到身体适应后,再选择是否恢复速度。
(2)危险时刻:冲刺时
体力不支,强度过大,心脏“打”不出血
马拉松比赛的猝死意外多发生在终点附近,主要是心脏功能存在问题,形象地说就是心脏“打”不出血,造成全身供血不足,导致死亡。一般发生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硬要冲刺更容易诱发潜在疾病。冲刺时的猝死在30岁以下的人群中更加集中,男性猝死率大大高于女性。这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好胜心强,虽然身体已经极度不适,但总想着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此时心脏已经不能承担高强度的运动负荷了。
正确方式:在长跑即将到达终点时,不要轻易加速,而业余选手更应该选择逐渐减速,以便在到达终点后慢慢停下来,防止跑步骤停带给心脏的压力。
(3)危险时刻:到达终点之后
比赛结束后没有“缓冲”,心脏缺血骤停
剧烈运动时血液多集中在肢体肌肉中。由于肢体肌肉强力地收缩,会使大量的静脉血迅速回流到心脏,心脏再把有营养的动脉血压送到全身,血液循环极快。如果剧烈运动刚一结束就停下来休息,肢体中大量的静脉血就会淤积于静脉中,心脏就会缺血,所谓没有了“回心血”,容易造成心跳的骤停,从而导致猝死。
正确方式:长跑冲刺后一定不能立即停下来,要做一些缓冲的运。动,例如先走一走,然后做一些肢体的拉伸运动,这些“缓冲”会减少猝死的发生
运动猝死的发作时间非常迅速,几十秒内就可能毙命。但是实际上,在猝死真正发作之前,人体是会有不良反应的,如短暂的心绞痛、咽部梗咽,头晕、心慌、恶心、胸闷、浑身无力、夜间过于兴奋睡不着。然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认为这是运动的正常反应,并没有对其重视,以至于惨剧的发生。
在不良反应时仍然坚持运动,虽然是有毅力的表现,但却是非常危险的!
(综合:健康时报、北京晚报、中国新闻网、光明网、人民网等报道)
欢迎光临 (http://077455.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