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自苦寒来 于 2015-8-11 09:02 编辑
牛娘戏作为岑溪特有的地方戏种,曾辉煌一时,但最近二十年来受市场经济冲击,一度举步维艰。作为成立于1979年的三堡镇沙村文艺队队长李特飞见证了牛娘戏的起起落落,深有感触。
三堡镇沙村文艺队队长李特飞感触到:“牛娘队刚成立的时候,队员们用上山砍柴的钱买来戏服及锣鼓。当时的登台环境就是锣鼓及开帘布一块,除了布景就没有其他物品了。” 但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牛娘队还是坚持了下来并逐步发展,渐渐地闯出了名堂,开始被各方邀请,到处演出。
牛娘戏第一次演出是在安平镇富宁村,那时刚开始演出费很少的,(每场)大约7元、10元乃至15元。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牛娘戏的黄金时期,彼时全市牛娘队达到两百余个,《鸡笼》、《千金》、《亲家》等获现代小戏优秀剧目奖,扬名区内外。然而,随着我国表演艺术逐渐出现多元化态势,一方面观众对牛娘戏的关注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另一方面牛娘戏的演员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特别是优秀的表演、创作人才出现断层,严重制约了牛娘戏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市文化主管部门对传承和发展牛娘戏做出不懈努力:2007年牛娘戏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搭建“牛娘剧场”平台,助力优秀牛娘戏人才脱颖而出;2015年编纂牛娘戏专著《牛娘戏大全》初稿;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做好“传帮带”,培养牛娘戏人才后备力量……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保护传承举措,牛娘戏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喜获新生,再度呈现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原本几近无人问津的牛娘戏再次受到观众的热捧,每有戏曲演出,都是场面热烈。
牛娘戏在2012、2013年开始上升至高峰期,演出收费一场800元、900元,近期演出最忙,尤其是2015年平均每月演出约30场。
近年来,岑溪在保护发展非遗项目方面不遗余力,扎实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对散落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采访搜集,共搜集线索1000多条,并进行了较系统、较完整的梳理和搜集,有效促进了全市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
有十二个项目被列入了岑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有六个项目被列入梧州市的非遗名录,岑溪牛娘戏、还有糯垌花炮以及岑溪竹芒编织技艺等三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的一级非遗目录。岑溪准备加大申报力度,争取有项目进入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